严防超期羁押 维护司法公正——浅析超期羁押问题的原因、预防对策及立法救济/李旺城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9:10:07   浏览:88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严防超期羁押 维护司法公正
——浅析超期羁押问题的原因、预防对策及立法救济

李旺城


[内容提要]:本文由二则真实案例入手,引发对超期羁押问题的思考:造成超期羁押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从哪几个方面有效地去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笔者客观分析了超期羁押现象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完善羁押立法建设的三个点,增强诉讼监督职能三条线,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三个面”的“三三联防”机制。
[关键词]:超期羁押 有罪推定 司法救济 预防机制

一、超期羁押问题的现状
有这样二则案例:广西玉林市的谢洪武在“无卷宗、无罪名、无判决”的情况下,被当地公安部门自1974年6月至2002年10月超期羁押了28年,详见《文摘报》2003年6月8日第三版;四川自贡监狱刑满人员杨宗华因患有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而被家属拒绝接收,结果被迫滞留在监狱,从1987年至2003年被监狱超期羁押了16年,详见四川在线网2003年4月14日讯。
沈家本曾言:“狱者,感化人而非苦人辱人者也。”如上述二则案例一样,超期羁押既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也是我国当前羁押制度的瓶颈之一[1],其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年更是引起了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视[2],全面地分析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在诉讼法方面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标志!笔者根据高检院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活动,从分析超期羁押的主、客观原因入手,力求探索和深化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的预防对策和救济途径。
二、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
所谓超期羁押是指司法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超过法定的羁押期限而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其主要包括:超期拘留和超期逮捕。超期羁押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性措施滥用,其本身具有违法性、侵权性、渎职性和社会危害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它的存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各种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说来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超期羁押产生的内在因素:司法机关、执法者的执法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深层次和内在原因。
1、“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有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首先假定被羁押人是有罪的,如果被羁押人拿不出证明自己无罪的确凿证据来,我们就推定其是有罪的。由于这种思想的潜意识作用,当司法人员不能足以证明被羁押人有罪的情况下,便以种种借口和托词对被羁押人进行羁押,甚至借用“补充侦查”为名义进行超期羁押。
2、“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严重。所谓重实体,轻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量刑上重视依法办事,而在诉讼程序上则掉以轻心。有的司法人员过分强调法的实体价值而忽视了法的程序价值,仅看到法的特殊教育功能而放弃了法的一般教育功能,造成“重惩罚、轻保障,重打击、轻维权”。
3、“英雄主义”的思想泛滥[3]。所谓英雄主义是指司法机关在案件事实没有完全侦查清楚之前,出于单位或个人私利目的向上级机关、新闻媒体邀功取宠。在经过上级赞赏和媒体炒作之后,一旦案情突变,发现被羁押人犯罪证据不足时,便不得以用种种借口超期羁押。
4、人权观念谈薄。人权是当今社会民主、法制的首要保护的主题,在司法实践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我们的个别司法人员在这方面恰恰相当薄弱,认为关的都是罪人,多关一天无所谓,所以直接导致该移送的移送不了,该结的案结不了,该进入执行程序的进入不了。
(二)超期羁押产生的外在因素:是我国之所以产生大量超期羁押现象的必然性、“合法”性原因。
1、立法制度原因。(1)首先在立法形式上。第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将羁押期间与诉讼期间进行严格分离,致使羁押期间严重地依附于诉讼期间或者办案期间,使得羁押期间的延长完全服务于侦查破案、审查起诉甚至审判的需要[4]。“无权利则无诉讼”,“无权利则无程序”。如果说诉讼期间的延长所导致的诉讼拖延,已使犯罪嫌疑人遭受长时间的讼累,那么羁押期间的延长更是使犯罪嫌疑人承受更大程度的非正义。第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羁押制度上没有贯彻“成比例”或者“相适应”原则。由罪刑相适应原则引申,羁押制度的“成比例”原则便是程序正义的理念。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可能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的嫌疑人和一个可能被判处15年甚至无期徒刑的嫌疑人,在审前羁押的期间上可能完全一样。这显然是极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强制措施适用上的谦抑原则。第三,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将刑事拘留、逮捕与羁押实现严格的分离,而是几乎混为一谈,导致羁押在适用上出现严重的任意化和随机化。在英美,逮捕通常只会带来24小时的羁押状态,之后是否羁押须通过中立法官的羁押听证程序。相比之下,我国的刑事拘留、逮捕一旦获得授权,就意味着可以将嫌疑人采取长达14天甚至是37天的持续羁押。
(2)其次在具体法条上。第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4、126条规定,省检察院立案的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延长一个月的羁押期限后,又自行批准延长两个月的羁押期限,这是有背于我们的立法价值取向的,给了超期羁押现象有机可乘。第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7、128条规定,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通过立两个不同罪名或身份不明为由使羁押期限重新计算,从而“合法”达到延长羁押的目的。第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在法庭审理中检察人员发现所提起的公诉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提出建议需要延期审理的,可以延期审理,但是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延期审理的期限和次数,从而为超期羁押现象开了绿灯。第四,一般法理认为:“任何人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6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由最高法院自己决定。这一条款在法理意义上不利于被羁押人权利的实现[5]。
2、司法机制原因。第一,司法救济不到位。在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中,不存在由中立司法机构主持进行的司法审查机制,致使羁押的授权、审查和救济几乎完全变成一种行政行为,而丧失了司法诉讼行为的基本品质。羁押性强制措施中的拘留完全由公安机关自行决定,逮捕一般由检察机关依据公安机关的申请决定。犯罪嫌疑人无法在此时提出申辩,而律师能做的只有申请取保候审,而取保候审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实施羁押措施的司法机关自由裁量[6]。第二,责任追究的不严格。由于超期羁押的责任追究制度至今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因此办案人员过多考虑的是破案率而不是办案率,而破案率的关键线索就是口供,通常情况下口供是可以通过超期羁押而“关”出来的。所以,超期羁押成为提高破案率的有效方式,同时却又不需要任何司法人员为此承担经济、行政和刑事上的责任,这也是造成超期羁押的一个原因。第三,羁押之外的其它强制性措施适用性差,扩大了拘捕人数,对办案形成了压力。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适用性差,如对外地人员的在京犯罪,两种手段都难以保证涉案嫌疑人及时到案。
3、承办机关原因。第一,经费不足。现在公安机关办案经费严重不足,单靠政府的拨款远远不够用,往往都是要受害单位出车、出钱到外地办案,或是要求受害人个人交一定的办案经费,交不起的案件审理就会受到影响:该取回的证据取不回,该找的证人没去找;由于时过境迁,证据也就得不到落实,案件久侦不决,超期羁押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第二,警力不足。现在公安体制改革后预审机构已经撤销,原来的预审人员充实派出所的刑警大队,连侦带审,由于管辖地区偏大人口太多,犯罪基数又大,一个派出所的警力应付全辖区的刑事案件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抓了人来搞突审。办案粗糙导致在报拘、报捕时遇到麻烦,退补又需要一个周期(二十多天一个来回),故延长羁押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甚至有时警力不足导致抓回来的人没有人力去审查。第三,工作效率不高。在侦查、起诉、审判上都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该在期限内办完的事情做不完,一天能做完的非要等一个星期,等到该报会研究时又因客观原因不能上会导致延期。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合理简化案件诉讼程序,对于承认罪名和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4、案件的原因。第一,取证难。警方在侦查中,由于群众对作证的意识不强,不讲真话有之,不敢作证有之,作伪证有之;有的群众做了证、讲了真话,往往遭到报复、不公正待遇、被告人家属的殴打和谩骂,于是便撤证或翻证,从而导致早就应该移送的案件搁浅,造成超时效羁押。第二,先供后翻。由于在侦查机关在刚立案审理时警方采用“非常措施”,这样的对象往往是年轻的犯罪嫌疑人;对于中老年或妇女一般有的采用精神折磨其肉体,如只许站不许坐;有的24小时不准睡;有的扣吃扣喝。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往往是不真实的,环境稍微一改变,就会马上翻供,导致案件审理从头来过,侦查时限不得不延长。第三,同案犯在逃,在押犯的犯罪事实不清,影响结案[7]。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犯在逃有时会严重影响对在押犯犯罪事实的认定,同时对在逃同案犯的追捕未必能及时有效,导致结案困难。第四,疑难案件向上级请示未能及时得到答复。遇到疑难案件,一般都须向上级领导请示。实践中,有的疑难案件各方面原因错综复杂、牵涉面广,上级未必能及时作出答复,使得案件诉讼受阻。
总之,内因和外因是产生超期羁押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我们本身所固有的制度、体系不科学、不完善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解决超期羁押问题过程中对我们原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比较、分析,从而在程序上为我们这场反超期羁押的战斗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规范上的支持。
三、解决超期羁押的预防对策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解决超期羁押问题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将拘留权和逮捕权赋予给承担诉讼职能的公安、检察机关,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实质的程序救济手段,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这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人权的保障,故建议取消人民检察院的批捕权和公安机关的拘留权,由法官统一行使强制措施的审查权,且被告人有权要求法官对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审查。第二种观点认为,将逮捕批准决定权保持原状但对逮捕程序做较大的完善。可以批捕公开质证程序,使逮捕的决定必须经过犯罪嫌疑人及辩护人的公开质证方能决定其效力。
但是就我国司法制度的现实而言,采取第一种观点需要对司法体制做较大的变动,适时阻力可能较大;采取第二种观点则需要巨大增加我国的司法资源,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审前的程序公平判断上,这不符和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因此,笔者在批判继承两种学术观点的同时综合分析超期羁押问题产生的内外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三制”的超期羁押预防对策:即“完善羁押立法建设的三个点,增强诉讼监督职能三条线,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三个面”。
(一)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建设,在制度上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点的结合上来杜绝超期羁押。
1、从时间上,按照比例性的原则确定羁押的期限。在这一点上既可以参照我国刑法中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也可以参照外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例如,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的规定[8]。使预防性的羁押的总期限时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被指定之罪规定的最高刑期的2/3。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件规定不同的羁押期限,一般的刑事案件的羁押期限可以规定的相对短些,重大复杂的案件则可以规定的长些。同时一旦达到最高的羁押期限,应当立即改变强制性措施,从而保证被羁押人的合法权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8日颁布了《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若干规定》就具有积极意义。
2、从地点上,对不同诉讼阶段的羁押地点加以明确的法律限制。将除逮捕外的强制羁押措施实施地放在公安机关,而一旦犯罪嫌疑人被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批准逮捕之后应当立即更换其羁押场所,也就是使公安机关的羁押权与侦查权相分离,从而有效地防止羁押权的滥用,确保犯罪嫌疑人不受妨碍的行使其基本的防御权[9]。
3、从人员上,建立超期羁押个人追究制度,使任何违反法定羁押期限的个人都会受到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制裁。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10]。”因此,应当根据责任者的主观过错和超期羁押造成的客观后果追究其不同责任。被超期羁押者、其近亲属、律师和羁押地的专门负责人员都可以提出申诉,而检察机关提出违法通知书并负责检查对违法通知书的实际履行情况。责任者所在单位的纪检部门也要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并负责落实处理,同时向检察部门备案。
(二)强化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强化超期羁押的预警机制、同办案机关的联席会议机制、换押制和定期催办制度三条线,在客观上杜绝超期羁押现象,保护被羁押人的诉讼权益。
1、严格执行换押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堵塞换押过程中的脱节问题。检察机关要强化法律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两高”、公安部《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的规定坚决纠正超期羁押问题的通知》精神,一方面自觉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换押程序,做到衔接到位、反馈及时,谁出问题谁负责;另一方面,通过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保证相关单位和办案人严格执行法律。
2、强化监督手段,变监所部门的单一监督未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监所检察监督等部门的共同监督。实践证明这种“对口”监督方便可行,能充分发挥侦查监督部门和审判监督部门的职能,促使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各个诉讼阶段得以有效监督。
3、不定期与办案单位反馈交流、定期向人大进行汇报,加强监督协调力度[11]。采取对超期羁押较长案件可由人大进行个案监督,对一般超期羁押案件实行跟踪监督的原则。对已经超期羁押的及时提出书面建议,向办案单位询问造成超期羁押的原因,予以纠正;并深入办案单位,对办案单位的改正情况挂牌监督直至问题解决。
(三)真正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职业素质,在司法准入、职业培训和执法理念三个面上加大力度,从主观上解决超期羁押现象的存在。
1、严格司法准入制度。目前,全国进行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解决司法机关进人不严的有效办法。这项制度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
2、进行长期有效的在职培训。对现有在职司法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多渠道的、大范围的培训工作,加大司法人员任职期间的考核力度,真正让知法、懂法、守法的人员来执法,从而减少因办案人员个人的学术、思想和道德问题带来的人为性的超期羁押现象。
3、灌输科学的司法执法理念。需要加大对现有司法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的培养,做到能真正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武装头脑,用“三个代表”的思想衡量自身行动,从而保证整个司法诉讼程序的公平和正义!


[1] 我国羁押制度的瓶颈包括错误羁押和超期羁押,其中超期羁押问题更具有普遍意义;解决超期羁押问题对我国保障人权,强化法律监督和建设法制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如最高检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把超期羁押专项清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7月底全国就累计纠正检察办案阶段超期羁押359人,摘自《我国力争实现办案阶段无超期羁押》,中国新闻网2003年7月22日讯。
[3] 孟波:《超期羁押的司法救济机制》,发表于法律资料文库网。
[4] 陈瑞华:《超期羁押问题的法律分析》,载于《人民检察》2000年第9期。
[5] 刑事诉讼法条文的相关内容:第一百二十四条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二十六条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
1995年3月30日,民航总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机关各职能厅、室、司、局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以下简称“民航总局”)机关各职能厅、室、司、局(以下简称“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制定,经民航总局局长授权由职能部门主任、司长、局长签署下发的有关民用航空管理方面的文件。
第三条 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第二章 规范性文件的种类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包括管理程序、咨询通告、管理文件、工作手册、信息通告、表格。
第五条 管理程序(英文为Aviation Processure,简称AP),是各职能部门下发的有关民用航空规章的实施办法或具体管理程序,是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和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从事民用航空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
第六条 咨询通告(英文为Advisory Circular,简称AC),是各职能部门下发的有关管理民用航空工作的政策说明或者对民用航空规章条文所作的解释。
第七条 管理文件(英文为Management Document,简称MD),是各职能部门下发的暂行规定或者就民用航空管理工作的重要事项作出的通知或决定。
第八条 工作手册(英文为Working Manual,简称WM),是各职能部门下发的规范从事民用航空管理工作人员具体行为的文件。
第九条 信息通告(英文为Information Bulletin,简称IB),是各职能部门下发的反映民用航空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有关民用航空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或者对民用航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有关民航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的文件。
第十条 表格(英文为Chart,简称CH),是各职能部门以表格形式印刷下发的各种申请书、证件或者要求填报的表格等。

第三章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计划
第十一条 民航总局各职能部门应当拟订规范性文件的年度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年度计划应当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起草单位、负责人和预计完成日期等。
第十三条 各职能部门可按照实际需要在计划外制定规范性文件,经有关职能部门主任、司长、局长批准后列入计划。

第四章 规章性文件的制定
第十四条 各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指定专人或成立起草小组(以下统称“起草人”)具体负责,拟定编制大纲,经有关职能部门主任、司长、局长批准后进入起草阶段。
第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起草前,起草人应当对规范性文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咨询。草案完成后,应当分送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或者专家征求意见。
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正式发布前,起草部门应当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听证会,对草案进行讨论,听取意见。听证会可根据需要召开多次。
第十七条 听证会召开前,起草部门应当向有关单位和人员发出通知。起草人应当首先就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情况、内容以及对修改意见的处理作出说明,并就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可行性等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
第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经起草部门根据听证会意见负责进行修改定稿后,由主任、司长、局长签署下发。规范性文件应于下发之日起十天内向体改法规司备案。
第十九条 各职能部门按照实际需要制定下发的规范性文件,难度不大的,可采取简化程序。
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参照本章的规定办理。修订形式,见附录九;修订建议书格式,见附录十五。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格式和编号
第二十条 规范性文件采用16开活页印刷,其中60页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可采用骑马订单行本。所有规范性文件均在左边留出装订空间,穿三孔,以便装在活页夹里。开本尺寸,见附录一。
第二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应有封面,封面版式要求,见附录二。
各种规范性文件用封面字体不同颜色加以区别,AP为绿色字、AC为蓝色字、MD为紫色字、WM为桔黄色字、IB为墨绿色字。
第二十二条 AP、AC、MD、WM、IB的首页格式,见附录三、四、五、六、七;正文编排版式,见附录八。各职能部门在AP、AC、MD、WM、IB、CH中使用的部门简称采用英文名称缩写两字代码,见附件一。
第二十三条 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应采用换插页的形式发布,插页涉及到修改的条文,用符号【 】将其括起来,见附录九。
第二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正文均采用60克或70克胶版纸,封面用120克胶版纸。
第二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除中文正式文本外,可采用中文通用版和英文版。中文正式文本的结构一般为条、款、项、目。根据需要可以分章,章中可以分节(见附件二);中文通用版和英文版结构可采用国际上惯用的阿拉伯数字条文编号方法,见附录十、十一。
第二十六条 AP、AC的编号,由文件英文简称、所属规章编号、职能部门英文代码、顺序编号以及修订序号等依次排列组成。具体形式,见附录十二。
第二十七条 MD、WM、IB的编号,由文件英文简称、所属规章编号、职能部门英文代码、年份、顺序编号依次排列组成。具体形式,见附录十三。
CH的编号,由职能部门英文代码、表格英文简称(CH)、顺序编号、圆括号(内填编制月/年)等依次排列组成。整组编号置于表格靠近装订线一侧下角。表格右上角标明附表(或附件)编号。具体编号方法,见附录十四。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民航总局机关党政工团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参照本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体改法规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和附录目录
附件一:民航总局机关各厅、室、司、局英文名称两字代码一览表
附件二:规范性文件中文正式版本采用体例
附录一:规范性文件开本尺寸
附录二:规范性文件封面版式(范例)
附录三:AP首页版式
附录四:AC首页版式
附录五:MD首页版式
附录六:WM首页版式
附录七:IB首页版式
附录八:AP、AC、MD、WM、IB正文编排版式
附录九:规范性文件修订换插页形式(范例)
附录十:规范性文件中文通用版形式(范例)
附录十一:规范性文件英文版形式(范例)
附录十二:AP、AC的编号方法
附录十三:MD、WH、IB的编号方法
附录十四:CH的编号方法
附录十五:规范性文件制定和修订建议书

附件一:民航总局机关各厅、室、局英文名称两字代码一览表
----------------------------------------------------------------------------------------
| 名 称 | 英文全称 |两字代码 |
|------------|----------------------------------------------------------|----------|
|办 公 厅 |General Office | GO |
|------------|----------------------------------------------------------|----------|
|航空安全办 |Office of Aviation Safety | AS |
|------------|----------------------------------------------------------|----------|
|体改法规司 |Department of Restructur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 LR |
|------------|----------------------------------------------------------|----------|
|计 划 司 |Department of Planning | PL |
|------------|----------------------------------------------------------|----------|
|财 务 司 |Department of Finance | FI |
|------------|----------------------------------------------------------|----------|
|人 劳 司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and Labour | PL |
|------------|----------------------------------------------------------|----------|
|科 教 司 |Depart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 SE |
|------------|----------------------------------------------------------|----------|
|国 际 司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Cooperation | IA |
|------------|----------------------------------------------------------|----------|
|运输管理司 |Department of Air Transport Regulation | TR |
|------------|----------------------------------------------------------|----------|
|飞行标准司 |Department of Flight Standard | FS |
|------------|----------------------------------------------------------|----------|
|适 航 司 |Department of Aircraft Airworthiness | AA |
|------------|----------------------------------------------------------|----------|
|基 建 司 |Department of Capital Constraction and Airport Regulation | CA |
|------------|----------------------------------------------------------|----------|
|公 安 局 |Aviation Security Bureau | SB |
|------------|----------------------------------------------------------|----------|
|空 管 局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 | TM |
----------------------------------------------------------------------------------------

附件二: 规范性文件中文正式版本采用体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宗旨和法律依据
第二条 适用范围
第三条 定义
第二章 实体规定
第 条
第 条
第三章 程序规定
第 条
第 条
第四章 附 则
第 条 准用规定
第N条 施行日期

附录一: 规范性文件开本尺寸
185
|←------------------------------→|
|10.5 |
|←—→ |
------------|----∶----------------------------|
↑ ↑ | ∶ |
| 23| | ∶ φ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 |
| | | |
| | | |
| ↓ | |
26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单位mm

附录二:规范性文件封面版式
各种类文件名称
咨 询 通 告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司(局、厅、室)
--------------------------------------------------------------
编 号:AC—21AA—01
下发日期:1993年2月4日
规范性文件名称
发现和报告
未经批准的航空零件
(试行)
--------------------------------------------------------------
(范例)

附录三:AP首页版式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司
编 号:
---------------- 下发日期:
| 管理程序 | 编制部门:
---------------- 批 准人:
×××××(文件名称)
--------------------------------------------------------------

附录四:AC首页版式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司
编 号:
---------------- 下发日期:
| 咨询程序 | 编制部门:
---------------- 批 准人:
×××××(文件名称)
--------------------------------------------------------------

附录五:MD首页版式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司
---------------- 编 号:
| 管理文件 |
---------------- 部门代号:
日 期:
×××××………××(文件名称)
--------------------------------------------------------------
抄:×××……×、×××……×、×××……×。
--------------------------------------------------------------
主题词: 批准人: 经办人:
部 门: 电 话:
--------------------------------------------------------------

附录六:WM首页版式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司
---------------- 编 号:
| 工作手册 | 下发日期:
---------------- 编制部门:
批 准人:
×××××(文件名称)
--------------------------------------------------------------

附录七:IB首页版式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司
××××信息通告
年 月 日 第 期 总第 期
--------------------------------------------------------------
标题:
--------------------------------------------------------------
主题词: 批准人: 经办人:
编 号: 电 话:
--------------------------------------------------------------

附录八:AP、AC、MD、WH、IB正文编排版式
远离装订孔为文件编号(5正,居外口)
靠近装订孔为“×××司”字样(5宋,居内口)
----------------------------------
----------------/----------------------\----------------------
|   | |
| ××…× ××…× |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虚线内为版心 | | |
| | (基本字体4仿,23行×28列) | | |
| | | | |
| | | | |
|25| |20| |
|←→| |←→| |
| | | | |
| | | | |
| | | |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页码
/(5号,居外口,与正文空一行)
 ̄ ̄ ̄ ̄ ̄ ̄ ̄ ̄ ̄ ̄ ̄ ̄

附录九:规范性文件修订换插页形式
×××× 第×次修订
------------------------------------------------------------------------------------------------
小及分布的方法必须通过试飞测量来证实。】
【§23.302 鸭式或串列式机翼布局
【鸭式或串列式机翼布局的前部结构必须:
【(a) 满足本部C、D分部适用于机翼的所有要求;
【(b) 满足管用于这些翼面所执行功能的所有要求。】
§23.331 对称飞行情况
【(a) 确定飞行载荷时必须考虑气动面的交互影响。】
§23.341 突风载荷系数
【(a) 在考虑到§23.333(c)准则的同时,必须用合理分析方法计算鸭式布局和串列式
机翼布局的突风载荷以求出每一升力面上作用的突风载荷。如果表明计算的净
载荷相对于§23.333(c)中的突风准则是保守的,则可以按照本条(b)计算。】
【(b)】【对于常规布局,】,在缺少更合理是的分析时,突风载荷系数必须按下列公式计
算:
KUVa
n=--------------------
1.63(Wg/S)
0.38u
式中:K=--------------,为突风缓和系数;
5.3+u
2(Wg/S)
u=--------------,为飞机质量比;
--
pCag
U为根据§23.333(c)得到的突风速度,米/秒;
P为大气密度,公斤/米3;
Wg/S为翼载,牛顿/米2;
C为平均几何弦长,米;
g为重力加速度,米/秒2;
V为飞机当量速度,米/秒;
(范 例)

附录十:规范性文件中文通用版形式
中国民用航空条例第23部
--------------------------------------------------------------------------------------------
高于最大连续转速的110%。
(c) 没有恒速控制装置的可控桨距螺旋桨 对于没有恒速控制装置,但在飞行中可操纵
的螺旋桨,必须具有限制桨距值的装置,以确保符合下列规定:
(1) 用最低可能的桨距来满足本条(b)(1)的要求;
(2) 用最高可能的桨距来满足本条(b)(2)的要求;
(d) 带有恒速控制装置的可控桨距螺旋桨 此类螺桨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具有一种装置,在调速器工作时将发动机最大转速限制到最大允许起飞转速;
(2) 具有一种装置,在调速器不工作时,当桨叶处于可能的最小桨距位置、发动机为
起飞进气压力、飞机静止且无风时,能将发动机最大转速限制到最大允许起飞
转速的103%。
性 能
§23.45 总则
(a) 除非另有规定,飞机必须按标准大气条件和静止空气满足本分部的性能要求。
(b) 性能必须对应于在特定外界大气条件、特定飞行状态和本条(d)和(e)规定的相对湿
度下的可用推进力。
(c) 可用推进力必须与不超过批准的功率(推力)扣除下列损失后的发动机功率(推力)
相对应:
(1) 安装损失;
(2) 特定外界大气条件和特定的飞行状态下由附件及辅助装置所吸收的功率(当
量推力)。
(d) 对于活塞发动机飞机,其受发动机功率影响的性能,必须基于相对温度为80%时的
标准大气条件。
(e) 对于涡轮发动机飞机,其受发动机功率(推力)影响的性能,必须基于下述相对湿
度:
(范 例)

附录十一:规范性文件英文版形式
PART 21 CERTIFICATION PROCEDURE FOR CIVIL AVIATION PRODUCTS
AND PARTS
------------------------------------------------------------------------------------------------
(c) Export airworthiness approval of Class III product is issued in the form of Export
Airworthiness Tags or markings.
§21.95 Application.
(a) An application for a Class I, Class II, or Class III product is made on a form and in a
manner prescribed by the CAA and is submitted to the CAA or its authorized
representative.
(b) Each application shall be accompanied by a written statement from the importing
country that will validate the export airworthiness approval if the product being exported
is----
(1) a product that does not mee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importing country; or
(2) a product that does not meet a requirements specified in §21.96, as applicable, for
the issuance of an export airworthiness approval. The written statement must list the
requirements not met.
§21.96 Issue of approvals.
(a) An applicant is entitled to an export certificate of airworthiness for a Class I product
if the CAA determines that the produc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ubparagraphs (1)
through (5) of this paragraph, as applicable, except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d) of this
section:
(1) New or used aircraft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issue of an 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 under §21.59 of subpart F of this part.
(2) Used aircraft must have undergone an annual type inspection, and must be shown
by its owner or operator that the aircraft has been main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inuous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3) New engines and propellers must conform to the type design and must be in
(范 例)

附录十二:AP、AC的编号方法
XX—XXX—XX—XXX—RX
---- ------ ---- ------ ----
| | | | |
| | | | |
| | | | ------修订符合,如第一次修
| | | | 订R1。
| | | |
| | | --------职能部门按发文日期的先后顺
| | | 序编排的流水号。
| | |
| | ------职能部门的英文代码。
| |
| ------该程序所涉及到的规章的编号。
|
------规范性文件的英文简称。
例如:《生产检验委任代表委任和管理程序》的编号为AP
—183AA—02
例如:《运输类飞机试飞指南》的编号为AC—25AA—01

附录十三:MD、WM、IB的编号方法
XX--XX--XXXX--XXX
---- ---- -------- ------
| | | |
| | | |
| | | | 部门按发文日期的先后顺序
| | | ------编排的流水号。
| | |
| | ------年份。
| |
| ------职能部门的英文代码。
|
------规范性文件的英文简称。

附录十四:CH的编号方法
附表(或附件)××
中国民用航空局
民用航空器适航证申请书
--------------------------------------------------------------------------------
| |国籍和登记标志| |制造人| |
|航|------------------------------------------------------------------------|
| | □5700公斤以上飞机□5700公斤以下飞机□直升机 |
|空| □气球□滑翔机□超轻型飞机 □其它非常规航空器 |
| |------------------------------------------------------------------------|
|器| 型 号 | |出厂序号| |出厂年月| |
| |------------------------------------------------------------------------|
| | □新□进口□旧 已飞行小时: 已起落次数: |
|--|------------------------------------------------------------------------|
|发| 制造人 | | | 制造人 | |
| |----------|--------------------|螺|----------|----------------------|
|动| 型 号 | |旋| 型 号 | |
| |----------|--------------------|浆|----------|----------------------|
|机| 数 量 | | | 数 量 | |
|--------------|------------------------------------------------------------|
|航空器所有人 | |
|--------------|------------------------------------------------------------|
|地 址 | |
|--------------|------------------------------------------------------------|
|航空器使用人 | |
|--------------|------------------------------------------------------------|
|地 址 | |
--------------------------------------------------------------------------------
--------------------------------------------------------------------------------
|申| |□客运 最大载客: 人 |
|请|□运输类 |□货运 最大载货: 公斤 |
|类|----------|------------------------------------------------------------|
|别| |□农业□渔业□海洋监测□科学试验□体育 |
|及|□专业类 |□林业□工业□环境监测□训练 □游览□其它 |
|使|----------|------------------------------------------------------------|
|用| | |
|范|□初级类 |□农业□林业□环境监测□体育 □表演□其它 |
|围| | |
|--|------------------------------------------------------------------------|
|维| 经检查:该航空器随机文件齐全,技术状况良好,处于适航状态。 |
|修| |
|或| |
|制| |
|造| |
|单| 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位| 执照号码----------------------------日 期----------------------|
|声| |
|明| |
|----------------------------------------------------------------------------|
| 兹声明:上述所填各项属实,本航空器处于适航状态,并保证承担一切责任。 |
| |
| |
| |
| |
| 申请人(签字)--------------------------单位(盖章)----------------------|
| 职 务--------------------------日 期----------------------|
--------------------------------------------------------------------------------
AA—CH—018(9/91) (范例)

附录十五:规范性文件制定和修订建议书
--------------------------------------------------------------------------------
| 制 定 建 议 |
|----------------------------------------------------------------------------|
| 规章名称 | |
|----------------------------------------------------------------------------|
|依| |
|据| |
|及| |
|理| |
|由| |
|--|------------------------------------------------------------------------|
|主| |
| | |
|要| |
| | |
|内| |
| | |
|容| |
|--|------------------------------------------------------------------------|
|参| |
| | |
|考| |
| | |
|资| |
| | |
|料| |
--------------------------------------------------------------------------------
--------------------------------------------------------------------------------
| 修 订 建 议 |
|----------------------------------------------------------------------------|
| 规章名称 | |规章编号| |
|----------------------------------------------------------------------------|
|依| |
|据| |
|及| |
|理| |
|由| |
|----------------------------------------------------------------------------|
|修订的条款| |
|----------------------------------------------------------------------------|
|修| |
| | |
|订| |
| | |
|内| |
| | |
|容| |
|--|------------------------------------------------------------------------|
|参| |
| | |
|考| |
| | |
|资| |
| | |
|料| |
|--|------------------------------------------------------------------------|
|建| 姓 名 | | 单 位 | |
| | | | | |
|议|----------|----------------------|----------|------------------------|
| | | |通讯地点 | |
|人| 职 务 | |邮政编码 | |
|----------------------------------------------------------------------------|
| 注释:栏目内不够填写可另附页,并注明附页。 |
--------------------------------------------------------------------------------


关于印发《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及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审批规范》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


关于印发《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及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审批规范》的通知
1993年9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局:
为了加强我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根据《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我们制定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及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审批规范》,现将该规范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及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审批规范
根据198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同年3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投资管理办法》),以及《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投资实施细则》),现制定《境外投资的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内部操作规范,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局在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时都应严格遵守。
一、境外投资外汇事宜审查程序
负责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的国家主管部门为国家计委及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指定的综合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分局(以下简称外汇管理部门)负责境外投资的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
按国务院有关规定,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及虽在100万美元以下,但需向国家申请资金,或在境外贷款需国内担保,或产品返销国内等需国家综合平衡的项目,报国家计委审批;中方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计委初审后报国务院审批。
中方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下,且不涉及国家综合平衡的项目,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指定的综合部门审批;其中前往未建交国家,港澳及其他敏感地区投资的项目,送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报国家计委备案。在境外设立金融机构的项目,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
(一)拟以外汇资金在境外投资的境内投资者,在向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境外投资审批事项前,应根据《投资实施细则》第五条的规定提供有关资料和证明,由外汇管理部门进行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
(二)拟以设备、原材料、工业产权等形式在境外进行投资的境内投资者,在向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境外投资审批事项时,除应提交细则中列明的资料和证明外,还应提交用以投资的设备、原材料、工业产权等的外汇价格资料。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2)33号文的规定,到原苏联东欧各国以实物进行投资的企业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事前不需审批,但事后应报有关审批部门备案。
(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境内投资者共同投资于境外项目的,按如下手续办理:
1.同一辖区的,由出资较多的一方向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2.不同辖区内的,由经投资者协商同意的一方(以下简称申请者),向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并提交合作协议,其他投资者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凭外汇风险审查证书的抄送件办理有关投资外汇资金的配汇及汇往申请者的外汇资金帐户等手续,由申请者在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统一办理汇回利润保证金和所投外汇资金汇出手续。
经外汇管理部门进行投资外汇风险和资金来源审查之后,境内投资者持外汇管理部门的批件到有关审批部门办理项目审批;项目经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后,持项目批准书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在办理汇回利润保证金和资金汇出手续之前,投资者应到国有资产管理局办理登记手续。
凡境内投资者委托他人进行境外投资的,须报经外汇管理部门和其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并向外汇管理部门报送委托书及受托人所在地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受托人资信证书。资金汇出按《投资管理办法》及细则有关规定办理。委托人应按期报送受托人使用资金情况、经营情况、利润回收情况、财务状况等材料。
二、对境外投资立项前的外汇管理
根据《投资管理办法》和《投资实施细则》规定,在境内投资者提出对境外投资立项申请时,外汇管理部门主要进行三项审查工作。
(一)对境内投资者的资格审查
(1)境内投资者必须是有关部委或境内登记注册,拥有相当的资本金和营运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
(2)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期限应与其所持的工商登记执照的有效期限相一致。
(3)境内投资者应拥有熟悉该项业务的专业人才。
(4)境内投资者应具备投资需要的自有外汇或实物。
(二)对境外投资的外汇风险审查
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投资所在国(地区)政府变更、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而产生投资不能回收的风险。
1.风险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投资风险主要从政治风险、财务风险和商业风险三方面来评估和审查。
(1)政治风险:指投资所在国(地区)政治、社会的稳定程度。主要从发生内乱、暴乱或战争的危险性,现行体制的稳定性,政权更迭可能引起政策、法令的变化来分析风险程度。如因该国政权变更而引起对外国企业财产的没收、征收和国有化,加强外汇管制等。
(2)财务风险:指在投资所在国在资金筹集、税收制度、通货膨胀率、利润汇出,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对汇率可能产生的变化等方面的评估。
(3)商业风险:指该投资项目因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经济活动中的失误,供货不能按时,原材料品质欠佳等引起成本上升,产品滞销等所带来的风险。
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对投资外汇风险进行的评估和审查,主要通过对投资所在国的外汇管理法规和经济可行性报告的评审看投资所汇出的外汇资金能否安全、按时、足额地汇回国内。
2.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的要点:
(1)投资所在国的国际信誉和投资风险等级;风险越低,投资获利可能性越大。
(2)投资所在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状况;法制健全、法制程度高的,投资安全系数也大些。
(3)投资所在国的外汇管制状况。对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应考虑对非居民携带外币出入境的限额、汇出利润税率、外国投资者合法收益是否允许自由兑换以及外汇汇出境外的限制条款。
(4)投资所在国的货币风险、汇率和利率的变化趋势。即对投资、使用、收益和回收资本的货币是否一致;如属不同货币,其间的汇率变化,有无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保障投资安全。
(5)投资回收计划,资金回收率,即利润率及其回收期限是否合理,利润率至少不应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三)对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
1.允许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
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限于境内投资者的自有外汇;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不得使用其他外汇资金。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须报国家计委批准。
2.境内投资者向境外投资应有足够的外汇资金来源,应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供有关的证明,同时还应备足占投资额5%的汇回利润保证金。
外汇管理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应在境内投资者提供符合要求的资料和证明后30天之内作出书面审查结论。
三、批准境外投资项目后的外汇管理
境外投资项目经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后,境内投资者应持《投资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材料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以下有关手续:
(一)登记建档
境内投资者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应将交来的有关审批部门批准文件、外汇管理部门关于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书面结论和投资项目的合同或者其它可证明境内投资者应当汇出外汇资金(或实物物资)数额的文件,按境外投资企业名称进行登记编号,建立专门档案,实行监督管理。
(二)汇出投资资金的手续
1.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或交“书面承诺”。境内投资者以外汇资金在境外投资的,应向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缴存投资资金5%作为汇回利润保证金,并存入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开立的保证金专户。
境内投资者也呈交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办妥的“书面承诺”。
2.以实物进行投资可区分两类型处理:
(1)全部以实物进行投资的,由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该境内投资者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的数额或只需作出“书面承诺”。
(2)以部分外汇资金和部分实物进行投资的,该境内投资者应按汇出外汇资金数的5%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如确有困难,需以“书面承诺”的,仍应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实物部分按上项办理。
3.外汇管理部门在境内投资者办妥前两项手续后,方予办理汇出资金的手续或批准实物出运,同时出具证明向出口收汇核销部门办理核销手续。但应注意以下特殊情况的妥善处理。
(1)属特殊需要,汇出后必须以个人名义开户存放境外的必须事前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方予汇出。
(2)因投资所在国法律规定,汇出资金必须以个人名义持有投资企业股份的有价证券的,除事前须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外,还必须通过当地律师事务所办妥持有价证券实际受益人的有关公证,办妥后立即报送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备案。
4.境外投资企业在当地注册和开户后,应在30天内将当地注册证明及企业开户银行帐号等有关材料,由其境内投资者报送各有关外汇管理部门备案。
(三)境内投资者应向外汇管理部门定期(规定在投资当地会计年度终了后6个月内)报送境外投资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外汇管理部门有权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收支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其境内投资者应提供有关材料,不得拒绝或隐瞒,外汇管理部门通过对报表的定期分析,掌握该境外投资企业的经济现状,找出实际盈亏同原定计划差额的原因,并向总局综合反映。
(四)境外借款和担保问题
境外投资企业可以根据经营需要,在境外自行筹借和运用资金。但未经境内投资者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审查,并转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其境内投资者、境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方式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五)境外投资企业汇回利润的管理
1.汇回利润的留成比例
境内投资者从境外投资企业分得利润或其他外汇收益,应从该境外投资企业注册之日起5年内享受全额留成。5年后依照国家规定20%上缴国家,80%留给境内投资者,均由各境内投资者所在地的外汇管理部门办理。以实物进行境外投资所分得的利润或其他外汇收益,也按上述规定办理留成,境内投资者报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也可留成一定比例的现汇。
2.按经批准的利润回收计划提前超计划汇回利润,可从境外企业设立之日起,5年内,经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可开立外汇现汇帐户,全额保留现汇。
3.以其他方式返还利润的,须事先经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第五条第二项执行。(具体批准办法在分局上报意见后再行列明)
4.不汇回利润的扣缴问题
(1)境外投资企业未按利润计划汇回利润或其他外汇收益的,其境内投资者应向外汇管理部门提交不能按照完成利润计划或经营亏损的报告书。如果经外汇管理部门审查,不属于正当理由(政治风险、自然灾害),外汇管理部门将依法处理。
可以从其缴纳的保证金中将相应比例的外汇数额结汇,将额度上缴给国家。
对未缴保证金的,应从其境内投资者的留成外汇额度帐户中扣缴相应数额上缴国家。
以上扣缴数额累计不超过汇出外汇资金(或实物)数额的20%。
(2)境外投资企业不调回利润或其他收益,擅自挪作他用或存放境外者,外汇管理部门将依法查处。
5.对境外投资企业开业以后,业绩不佳或无利润汇回,有严重问题的,或有特殊异常情况的境内投资者,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反映。
(六)增资和再投资以及转让股份的管理
境外投资企业的中方如需增资,在报经国内原审批部门批准前,应出具增资理由的报告并提供境外企业历年的经营情况材料等,报经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再次进行外汇风险审查和资金来源审查。如经批准同意增资,境内投资者应按增资额的5%再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增资后中方投资外汇资金总额累计达到100万美元以上(含100万美元)的,由外汇管理总局审批。
境外投资企业中方所得利润或其他外汇收益如需作为原缴资不足部分,须报外汇管理部门,经批准同意后,其境内投资者应按补充资金数额5%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
境外投资企业的再投资活动应按《投资管理办法》及《投资实施细则》办理。
境外投资企业转让股份须经外汇管理局审批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七)对停业清盘的管理
境外投资企业依法宣告停业或解散后,其境内投资者应将清盘后的资产负债表、财产目录、财产估价等资料报送外汇管理部门备案,并将中方应得外汇资产在清算结束后30天内调回境内,未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挪作他用或存放境外。
四、对违反境外投资法规的处罚规定
《投资管理办法》和《投资实施细则》对境外投资的有关各方均明确规定了应执行的事项,由外汇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者依法进行查处。
(一)对国内有关金融机构的要求
1.未经外汇管理部门进行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项目,其境内投资者不得汇出外汇资金,国内金融机构应监督执行。境内投资者也不得将已经出口的商品(实物)转作投资,而将应收外汇截留境外,监督收汇的银行发现后应及时报告外汇管理部门。
2.国内金融机构在未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将境内投资者的投资外汇资金汇出境外的,外汇管理部门可对其处以人民币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对境内投资者违反法规的处罚规定
1.未按规定报经外汇管理部门作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国家主管部门应不予审批,退回申请,责令境内投资者向外汇管理部门补报,对未经审批擅自开办境外投资企业已成事实者,对其中未按规定向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及缴存汇回利润保证金的,外汇管理部门可处以境内投资者人民币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未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私自汇出外汇资金的;或以出口商品或劳务等的应收外汇截留境外转作投资的,均按逃汇查处。
3.境内投资者不按期汇回来源于境外投资的利润或者其他外汇收位置;或未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擅自挪作他用、存放境外的;外汇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境内投资者限期调回,并可按应调回资金数额的10%—20%处以外汇罚款。
4.不按期向外汇管理部门报送境外投资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情节严重者,外汇管理部门对境内投资者处以人民币10万元以下的罚款。
5.未经国内主管部门批准,私自变更境外投资企业资本的,情节严重者,外汇管理部门对境内投资者处以人民币10万元以下的罚款。
6.未经批准,境内投资者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以个人名义将外汇存放境外的,或以个人名义持有有价证券的,外汇管理部门按逃套汇论处。
7.境内投资者转让境外投资企业股份,或者境外投资企业破产按当地法律清算后,不按期将外汇收入调回境内的,外汇管理部门应责令境内投资者限期调回,并可按应调回资金数额的10%—20%处以外汇罚款。
(三)对《投资管理办法》施行前已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的补报登记工作。
按《投资管理办法》第十五条之规定,境内投资者应自1989年3月6日《投资管理办法》发布施行之日起的60天内,依照《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向外汇管理部门补报有关材料,办理登记手续,并依照规定将外汇收益调回境内。
境内投资者在未获主管部门批准继续设置其境外投资企业之前,也应主动向外汇管理部门申报,等正式批准之后,立即补办一切手续。如已明确属于撤并类的,应依照规定将有关资料和外汇状况报告外汇管理部门,补办有关手续。并入其他境外投资企业的,其原有投资资金应依法缴存5%的汇回利润保证金,如转让给境外其他企业的股份,收入应依法调回境内。撤销清盘的,应依法调回清算后的全部外汇资金。
在《投资管理办法》施行前,未经国内主管部门审批,擅自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在《投资管理办法》施行后,无正当理由,一直隐瞒拒不向外汇管理部门申报补办登记的,外汇管理部门依法进行查处。